Sample image with waves effect.
最新消息 活動訊息 新聞專區 下載專區線上報名

由綠建築的觀點談園冶獎

 

由綠建築的觀點談園冶獎

2006建築園冶獎系列座談會三

時間:95年3月22日(星期三)下午2:00-4:00

地點:高雄市建築師公會會議室

主持:蔡敏文 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

林子森  高雄市建築經營協會會長

引言:蔡敏文 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

出席:

陳啟仁  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教授  

張貴財 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開發處處長 

劉木賢  中華建築中心綠建築審查委員會委員  

卓建光  中華建築中心綠建築審查委員會委員  

陳旭彥 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公共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

陳加全 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  

廖隆基 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  

江子超  高雄市建築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   

趙建銘  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         

 

題綱:

1.由綠建築的角度看永續的生態環境

2.開放空間的規劃設計如何落實綠建築理念

3.建築物的規劃設計如何因應台灣的熱溼氣候

4.未來園冶獎評選的方向-設計、規劃、營運、管理維護等面面觀。

 

主持人致詞-

蔡敏文

建築經營協會辦這個園冶獎已經12年,很成功,可謂創新、突破、求進步,一直在蓬勃發展,今年再加入綠建築題材,是個好的點子,建築師公會一起來參與,很願意共同為社會出一份力,今天要求來座談的大家都是一時之選,包括學者專家業者,都受到社會尊敬,今天產官學整個融合,大家一起來討論園冶獎未來走向,如何把綠建築和社會融合,讓園冶獎功能更強、對社會影響更深。

 

林子森

這是今年的第三場座談會,目前已經又追加1場,因為在邀請101位女性消費者評審後,造成轟動,不只101位,甚至還有1001位女性有話要說,所以將追加一場女性座談會,讓女性有話要說,加上還有一場台南市的座談會,今年將辦5場。

綠建築所談的、變成法規所要執行的,是未來的方向,無所懷疑,園冶獎時間較早,綠建築興起的時間較晚,中國人較無住宅景觀觀念,中國的園冶這種觀念應是達觀顯要才有的園林,一般人無此觀念,20幾年前在高雄開業時,好像也沒有這種感覺,建設公司蓋房子也只是把房子蓋完就算了,後來慢慢有人這樣想、這樣做,並且覺得不錯,剛開始是去偷看,後來才建立平台就是園冶獎,鼓勵大家往這方向走,並且成為觀摩平台,變成競爭,實際上實務界跑得很快,學術界更快,還變成法規,學術界與業界相輔相成。

10幾年來住宅設計推了省能機制,可是實際上在建築上沒有發揮太大作用,結果只是訓練一批很會精算省能公式來符合需求的人,卻未能在設計上達到啟發與進步,只是為了拿到園冶獎,事實上園冶獎的內容本來就朝著綠建築的方向走,這些法規與作法有無檢討的必要,以及綠建築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,我們用制式的法規去推是不是對的,今天要請在座的學者專家來發表看法。

 

引言-

廖龍基

連續參加三年園冶獎的決選,今年將綠建築加入園冶獎是很好的觀念,園冶是中國來的,綠建築則是反應台灣的風格,加入綠建築的理念會較落實在台灣。2001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建築師赫佐格﹙Herzoy﹚,他的建築規劃設計很堅持建築Sense,不見得只是看,還可摸、可聞,我的看法是還可聽。在座趙建銘建築師最近在高雄設計的,不論是藝術大道、風鈴步道,不論音和光都透過規劃表現出來,卓建光建築師在很多建材的再利用部分,也就是省資源、省能源,都與綠建築理念符合。

赫佐格建築師在美國加州North Napa葡萄園的酒窖,利用建材、天然光線,製造光影,我們也可以在園冶獎中表現,另外聲的利用,我們也可在海邊利用風、海水的聲音,思考如何在作品中表現,又在規劃設計方面如何將綠建築做為園冶的一部份,以及綠建築這幾年重視的都市熱效應、二氧化碳排放對環境的傷害等,希望聽取大家的意見。

 

座談-

張貴財

很感謝建築經營協會辦這園冶獎,照理這應是公部門來辦,辦得這麼成功,讓住家與外面空間品質都提升。我審人家的圖,說起來較簡單,實際做的有限,今天就我個人參加評審的經驗說一下,在我看過的所有案子中,我最感動的是台南巴克禮公園,一個里長把一個堆置廢建材的廢棄公園整理得這麼好,甚至造成旁邊原來滯銷的台糖房子銷售一空,所以我給它最高分,里長的想法就是綠建築裡的恢復自然,讓鳥在此休息,青蛙在此復育,這是困難度很高的,但是他做到了。因此可見只要我們本身有綠建築的觀念,不論是省能、建材的重複利用等,只要我們努力去推展,就可以做到。

高市發展水岸花香,經過調查高雄的海岸線、河岸線加上湖共有160公里長度,這些生態能做好也是綠建築,同時在各位業者、建築師的努力下,我們高雄的水岸線慢慢建立起來,公共空間種植花草、配置起來,加上住宅經過各位的努力,高雄市未來就可建立成為生態城市,讓鳥愛來,人也住得舒適。

 

陳啟仁

從學術的角度來看,處長說到巴克禮公園是生態回復案例,我很能感受,我發現生態環境問題解鈴還需繫鈴人,我們從事建築,在解決問題之外也製造了許多問題,就是如此我們才要回過頭來解決這些問題。環保問題在世界上分兩種人在談,一是深綠,如世界綠色組織,反對現代人的一切建設,因為有建設就有破壞,所以他們主張用革命的手段來達到目的,我們則是淺綠,認知在現行的開發行為之下,儘量讓生態保持平衡,社會要進步繁榮、人類要發展,就會有此動作,但是我們要把後面不好的影響降低。

台灣有綠建築很了不起,園冶獎這種機智是出於自發性的,不是搬一套日本或美國、加拿大的就可以,台灣是世界第七個建立綠建築指標的國家,乍聽之下很興奮,但是想想,我們的建築水準是否世界第七?在外國人的想法中,綠建築不是本來就該做的嗎,何用規章?以水準高的北歐為例,不是環保材料就不可能在商品架上。

綠建築現在操作手法很好,但不認為建築師9項綠建築都滿足就達到最高境界,那只是一個過程,綠建築是個很好的介面,讓我們重新思考長久以來慢慢被淡忘的一些注意要項,綠建築有其正面的意義。

獲得普力茲克獎的澳洲建築師Glen Murcutt,他是一位本土型的建築師,他的作品得獎,是他認為建築必須要生態,建築必須是做出人負擔得起的,非追求無限制的成長,他用的材料是本土的,加上他的風格反應出了本土特色,回頭來看台灣的本土是什麼,不應是大家說什麼就做什麼,這需要業界與學界共同去努力,經過一段摸索的階段,久了之後一定有真正的台灣厝,甚至高雄厝、嘉義厝、台南厝出現。

對園冶獎有3個建議,1是擴大面向,2是把建築物背面的故事列入評審,3是增加未來創意獎。

 

趙建銘

剛才陳老師所提的澳洲建築師來台演講,我去聽了很感動,一個個人建築師對建築環境敏銳觀照到此地步,我認為很不簡單,很佩服,而他的作品如果照台灣的綠建築法規來檢討,可能是無法通過的,由此我也開始困惑,我們這種落差是在哪裡?綠建築不應是一種技術,而應是一種價值觀、一種生活的態度,建築師面對環境、結構、成本等問題,他在做的是一種價值判斷,如果把它當成一種生活價值來看,生活是不能被分割的,要透過專業去尋找一個最好的答案。我出國留學時唸過一本書,寫的是對抗國際主義的『地域性批判主義』,深受感動,書中特別提到空間應擺脫視覺的期待,必須讓地域型的例如嗅覺、觸覺,真正細心面對環境問題。

最近執行一些空間環境的改造,認為應回到生活態度,我在做交大的生活空間改造,交大校園是封閉、沒表情的,開放空間都破碎了,本身是有坡度的,卻像做在平地上一樣,後來我們把高層的變化趣味性表現出來,案子在學生宿舍軸線上,是交大的愛情領域,應回到校園的生活方式,從生活的價值去看我們的生活空間,綠建築應有整合不可分割的態度。

西班牙有個大型的親水公園,重要的手法是水處理變成污水處理,水在公園中透過自然的過濾方式,把它分很多等級,水濾到最後變成可親近的親水空間,它大型的都市公園完成,創造休憩空間,同時也解決了都市的廢水問題,我感到困惑的是我們卻礙於法令,這些是很難做到的。

 

劉木賢

去年我做的台南市億載國小同時得到綠建築設計獎和園冶獎,兩者的介面是相通的,但是不同的是在於政府單位的重視情形,綠建築獎是全國性的,很值得投入,可是在公部門的報導中,卻肯定園冶獎,而不知綠建築獎,可見園冶獎的被重視,今年度又要角逐了,許市長會很有耐心的聽取簡報、設計理念,我認為任何好的理念都需要透過政府單位的執行,發揮的影響力才大,綠建築是純學術界領域,公部門好像都不知道,只知道園冶獎,深深感慨這樣的獎真值得,也顯示價值條件的不同。

接下來要說的是基地條件的不同,我大部分做的是學校建築,每塊基地條件絕對不同,國外和我們是人為價值觀的不同,我們國內則是客體本身,也就是基地本身條件不同,這是物理環境條件不同,如孔廟、巴克禮公園則是時間因素不同,也就是地點人文條件不同,這麼多素材不同,要找一個相同的切入點才有意義,面對不一樣的地點有不一樣的態度,綠建築只是一種價值,處理方式有千萬種,處理方式往往由解決問題方面切入,因為它提供不同的條件,不同基地條件就不同,應從人文價值切入,例如路竹,它是古時從台南到鳳山的路上,有幾叢竹子,行旅在這裡休息,漸漸形成聚落,原來被叫半路竹,後來才改名叫路竹,台灣這種聚落很多,例如竹山、新竹都是,我們在做調查時意外找到余清方,他是抗日英雄,但是路竹人大部分不知道,這樣的人文人物卻被遺忘,那麼多公共環境處理也沒處理到這一塊。相同的,一座學校的基地,原來連一棵樹也沒有,經過我們的用心處理,可能成為300年後的孔廟,經由我們營造,賦予人本健康環境,就會形成它的價值。

談到都市夜間燈光設計,城市光廊成就了某種價值,營造高雄市光榮感,但照明的角度有無必要一再被複製?高雄很熱,走在這裡感覺越來越熱,這份價值是否被過度放大?喪失黑暗不但到處熱烘烘,夜晚時鳥也找不到家,城市光廊的價值被肯定,卻也需要適度。

 

江子超

園冶獎更要被肯定的是一群人為了理想無怨無悔的去做,經得起各界的指責真不簡單,每年的得獎作品對業界有刺激性的效果,一年比一年精彩,對房地產有刺激性的作用,對社會也有正面的發展,期待主辦單位會更有前瞻性。

我等綠建築等了8年,8年前偶然接觸到幾位成大的老師,獲得綠建築觀念,同仁好奇開始去做,當時有個案子真正用生態工法去做,這幾位老師看了很驚訝,高雄竟然會有這種案子,但那年園冶獎卻連入圍都沒有,不過我堅持理想走自己的路。

我們雖走了8年綠建築,直到今年才開始申請標章,不過我覺得不要太在意數字,而是經營者要有理念,能達到幾分是程度的問題,這是個好的開始值得大家去努力。

什麼是台灣建築?難道是仿古嗎?模仿過去的就是台灣厝或宜蘭厝?我不認為,我覺得一個建築就像一本小說,它要說故事,在設計一個案子時,我們會和建築師聊,這個基地所在地有什麼故事,是海、是風,或時空背景是什麼,抓住精髓就開始往下走,有時反操作反而更好,只要是好的作品它就有價值,不要去太在意什麼條件才能賺錢,先要有設計,去說一個故事。

也可以把建築當作一齣戲劇,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去表現它的故事,我有一個案子在開發過程中剛好遇上Sarse,當時想說完了,台灣的希望在哪裡,後來一頭栽下去,脫離陰霾飛起來,那個案子在海邊,希望它像風一樣展翅,邊際線就是很大的造型,陽台風在吹、海浪在飄......。

希望將來園冶獎走向要有領導性,帶領大家未來的走向,不能落在時代的後面,很喜歡今年的主題,什麼是原創?不要一味的仿古,要有自己的創意。

夜間照明必須要有豐富的表情,讓都市晚上也能說話,我十多年前就推夜間照明,政府應該要鼓勵,它是不同時段表現不同表情的,我也算過每個客戶一個月多繳多少錢,實際不到100元,夜間照明可讓城市更有國際觀。

我們台灣建築有這種現象,哪裡漂亮就撿來貼,造成一棟建築物塞滿了很多圖騰,其實剪貼不是不可以,但是要內容豐富,要很美,未來園冶獎應該要讓設計者或經營者說一下建築物的故事是什麼?

建議園冶獎如何讓原生建築、綠建築真正的深植化,這可能要很長時間才能做到,我們要明白的告訴下一代,我們這一代的建築是在尋找我們原創建築的文化,才更能說明我們的自我是什麼。另外建議訂定特別獎,鼓勵在生態工法方面努力,而且幾年後還維護得很好的人。

 

卓建光

我認為不需要用法令規章去箝制、逼迫建築師做設計,綠建築也不必去推算,它只是一種手段,尤其是台灣環境這麼糟糕、建築這麼詭異,只是希望我們未來都有綠建築的想法,它是一種生活態度、一種習慣。

談到巴克禮公園,今天的談話不代表什麼是對、什麼是錯,我只是提出一些看法,我住巴克禮公園附近,它沒有什麼設施,只是把雜草除掉,它原是很成功的,但是在政治操作、媒體炒作下,辦了螢火蟲的復育,放了幾萬隻的螢火蟲,結果都死掉,這裡本來就沒有螢火蟲的,這是一種迷思,一定要用人為方式去創造一個不可能存在的生態環境,巴克禮太有名了,這裡的住戶晚上不得安寧,因為成觀光景點後,夜遊的人晚上吵人不能睡覺,這裡不像城市光廊,城市光廊是個景點,可以創造都市活力,是個讓人有去處的很好的設計案,對生態沒什麼幫助,公園的昆蟲怎麼辦,為了人的享受、為了人的娛樂,所以那裡的昆蟲不可能活,而那裡的蚊子也特別多,因為牠沒有天敵,我們認真思索這件事情,用最簡單的想法去想這件事情,原來人類就是不應該擁有那些東西,人類佔有一個城市,又把城市製造成很舒適,也就是人類處裡的方式糟糕,才會使環境更惡化。

我們的民眾觀念受到誤導,一坪才幾萬元的房子,卻常喜歡花一坪十萬去裝潢,我們的價值、文化就是如此,所以我們要去承擔後果,同樣的,我做了幾個實驗,我把嘉義市某一條路的整個綠帶做成凹地,大約挖90公分深,形成一公里的窪地,下雨時可以蓄積約300多噸的水,民眾馬上反映說蚊子會來,這是很自然的事,也是一個欠教育的問題。另外還有一個我不願意看到的事情,例如我鼓勵在工地中把原有的廢棄物就地掩埋,在生態工法中是很正常的事,媒體竟然爆料我偷工減料,這本來就是一個很自然的對事情的看法而已。人應該平庸、簡單一點,不要想著出名,我最關心園冶獎的一點就是,受獎者十年來的作品現階段變得怎樣?民眾又是怎樣的想法?每個獎項都是在遊戲規則中製造出來的榮譽感,這榮譽感對設計者、對整體觀念不一定對,但是是有幫助的,這沒有絕對的對與錯,談的只是一個觀念、一個想法,如何去操作的問題。

 

陳旭彥

對永續生態環境來說,綠建築設計規範是工具書,不論是建築師、設計者,應該當作一個具備綠建築的涵養,從綠建築的指標來看,有些案子前面過了,後面卻沒過。

套句成大江哲銘教授講的話,永續建築是以人為本,以高科技來解決環境的問題,這是屬於綠建築的一個操作方式,低科技則是師法自然、重視自然循環機制來解決人為的問題,我當過園冶獎的評審,很累、很困難,在許多作品中去篩選,其實它的好跟壞差別只一點點,有些明明是很好的卻不被認同,這是很悲情的,其實綠建築應是一種生活的價值觀,設計者本身應該有這種觀念。

當我碰到一個案子,必須要用到綠建築的節能法規時,我在操作過程中會感到很不爽,其實法規在訂定時有最低的要求,跳過這要求就被認為符合原則,節能是健康生態最低的要求,也是開放空間基本的法規要求,國內建築環境若沒有法規強制要求,有理想的人會覺得很悲情,法規有push的話,綠建築的觀念將慢慢融入我們的生活中。

我們應再努力加強綠建築,公部門在法規制度上是多頭馬車,綠建築標章這些資料代表的意義是什麼?公部門應該去注意這問題,至於學術界,應簡化到業界都可操作,不必繁瑣的計算,這樣只是培育出會計算的人而已。

談園冶獎的未來,建議1、在評選方向方面,評分項目應適度加入理念,可慢慢引導評審,也讓消費者認識建築物。2、在綠建築指標方面,園冶獎只區分透天、大樓、公共景觀,卻不分級,可朝向作品再細分,業主會更重視。

 

陳加全

現在綠建築觀念如生態、省能、節約、不增加地球負擔,這些觀念在接受建築教育時都提過,一出社會就受業主控制,把學校所學完全忘光,還好這幾年被提出,雖然現在名稱不同,不過還是可讓之前接受過這種教育的人恢復觀念。

之前受法令束縛,現在這種觀念推行下去的話,業主本身有這種想法,與設計者的理念碰觸產生火花,這是值得鼓勵的。

綠建築主要是給人類使用的,像高雄這種都市,如果像瑪雅文化這樣丟著,100年後回來看,整個被淹沒,恢復成最原始、最符合綠建築的生態,所以做綠建築只是人為干擾的高低程度而已,過去百分之百是人為控制,現在讓出一些給其他生物,人為干預越來越少,不過還是要考慮人類的舒適性,居住環境必須與自然界協調共生。

園冶獎多數作品在都會區,這兩年有偏向開放空間,必須都市邊緣的環境,不過還是以都會區為主,避免不了都會商業建築,因為有經濟利益獎項才能延伸,如果不顧經濟利益,要維持下去是很困難的。目前評審出來的作品,偏向綠建築永續環節,但是看過幾個得獎作品,一年內還在銷售階段的,燈光和水都有開,很有賣點,可是一年後,怕有蚊子,水關了,水牆、水幕都沒了,兩年後種的草花不見了,草坪若做採光罩也沒了,園冶獎當初得獎的意義在哪裡?無法長期維護,以永續來說,園冶獎的目的在哪裡?只是為銷售或是為了人們長期的享受環境?因此我認為永續管理維護在評選中應佔有比重,否則與綠建築觀念會有偏差。

 

楊景行

都審是悲情的,建築師應該像貝聿銘那樣,讓人快樂的、感動的把故事講出來,但這種情形在都審中永遠看不到。

  綠建築中減量這種觀念,第一是不該放的東西要考慮,設置下去就很難拿掉,第二設計上的細部,如凹槽這種東西有無必要,第三是長久的質感問題,很多不經用的東西只會造成到處都是廢棄物,在材料的適當性上也應予以關心。

 

張隆基

每年規劃園冶獎座談會,功能就是把大家應該做的理想,透過座談來發聲,所以園冶獎每年一定規劃有座談會,提醒大家有很多理想還未做到。

  在現實部分,評審是鼓勵向上的業者,也鼓勵政府單位朝好的方向走,之前邀請100位女性評審後,她們還意猶未盡,所以將找其中10人再談一次,看看她們心中在想什麼,因為專家學者談的和消費者想的不一樣,每一個角度都要切入。

  園冶獎不是理想,只是朝著理想去做,就像名導演李安說的: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。政府機關、業者、消費者,每人心中都有一份理想,未來的管理維護,園冶獎還不敢去碰觸,這還不是我們的版塊,從一個生活上得不到的理想,透過機制去達到目標,園冶獎是活生生在我們生活中,大家的批評對園冶獎來說是非常正面的。

 

林子森

今天各位的座談對園冶獎有各方面的評價,建築經營學會舉辦各種活動透過觀摩及交換機制,目的都在激發大家更加努力,這是值得肯定的,大家也都有此認同,所以不需要悲情,更要充滿希望與樂觀,因為我們都是有實力、有power的一群人,如何處理都掌握在我們的手上,大家要更開朗的一起向前衝。

  園冶獎不只在記錄歷史,更創造歷史,我不反對綠建築的任何想法、作法,只是擔心法規量化後,建築師會僵化,不希望這樣的發展變成數字遊戲,讓整個設計理念落入遊戲的圈套中,這樣有點可惜。#

時間:20063.22下午2:00-4:00

地點:高雄市建築公會會議室


分享:
贊助單位
上揚-短
永記造漆-短
長穩鋁業-短
亞東預拌-短
宗泰科技-短版
聚飛-短版
德匠名廚-短版
正欣-短
冠軍磁磚-短
柏正-短
環球水泥-短
台灣松下-短
上品-短
歐閣廚飾-短
和泰興業-短
豪葳-短
崇友實業-短版
台灣水泥-短
金高電-短
吉富實業-短
欣高瓦斯-短
上洋-短
得利乳膠漆-短
大雅-短版
麗舍-短
丙偉-短版廣告
欣雄-短版
新世紀-短
凱撒衛浴-短版
TOTO-短
HCG和成-短
宏原-短
亞周-短